曾几何时,日本银幕上的硬汉形象,直到1974年才悄然消失。那种勇猛果敢、刚毅强悍的男子气概,似乎在一夜之间被一个“温柔的模板”取而代之。整个文化的转变,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而这场战斗的幕后推手,正是来自遥远的美国。美国在日本播下了“去雄化”的种子,而这个风潮被韩国如法炮制,并且现在,它已经悄悄地渗透到中国。
回望历史,1945年美国战胜了日本,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。然而,胜利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平安,毕竟,原子弹可以赢得一场战争,却未必能消除深层的民族对抗。美国意识到这一点后,换了一种“软”手段:不再通过直接的军事压制,而是通过重塑日本民族的精神来实现控制。而日本的“去雄化”过程,便是从这里悄然开始的。
“改造”听上去像是对囚犯的重新塑造,但美国的做法远比直接强硬来得巧妙。借助电视、广播和娱乐产业的影响力,他们用一种“软刀子”轻轻切割,既没有鲜血流出,却能让民族自信一点点崩解。日本战后虽然被击败,但民族性格依然顽强,美国深知,若这股“狼性”再次复苏,恐怕会成全球的麻烦。那么,美国采取的办法就是,从根本上削弱日本男性的阳刚气质。
20世纪60年代,一位名叫喜多川的日裔美国人出现在东京。他从洛杉矶来到日本,原本在美国驻日使馆做翻译,突然转行进军娱乐圈,创立了“杰尼斯事务所”。他给日本娱乐圈带来了一个新的标准:偶像不需要阳刚之气,长相要像女生,举止要温柔,不能显露出任何男性的粗犷气息。随着这一“温柔偶像标准”的推行,日本娱乐圈的风貌发生了剧变,武士硬汉的形象渐渐退场,“阳刚”一词几乎从大众的审美词典中消失了。
展开剩余81%1974年,随着高仓健出演《高手》,日本银幕上最后一批硬汉形象出现。而此后,舞台上再难见到阳刚的形象,取而代之的是温文尔雅的少年。到了90年代,偶像团体“SMAP”的崛起更是将这一“唱跳帅哥”的文化推上了高潮。日本社会的男性形象,彻底走向了阴柔化。
这种转变并非偶然,它背后是文化的精心塑造。每年,杰尼斯事务所收到的练习生申请高达40万,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50万。年轻人若想在娱乐圈出道,唯一的道路就是“装柔”,市场上也只接受这一单一模板。这种趋势并非自然而然的演变,而是由资本、媒体和平台共同推动的结果。
这股“去雄化”风潮,不仅改变了娱乐圈,更打破了日本男性文化的传统传承。武士的刚毅、男子汉的阳刚逐渐被娱乐偶像的撒娇与温顺所取代。从草食男到被称为“奶狗”的男偶像,这种转变,让每一代日本少年在思想上都失去了“刚”这一部分。
喜多川的娱乐帝国成功创造了这一文化模型,但他的背后也藏着可怕的黑暗面。2019年他去世后,2023年日本媒体曝光了其性侵练习生的丑闻,受害者人数多达500人,赔偿金额高达数亿日元。这个曾经的文化偶像背后,居然是一台建立在少男身上的剥削机器。
即便如此,日本社会仍然难以摆脱对“杰尼斯式男团”的依赖。它们不仅仅是娱乐产品,更成为了日本现代文化的标志之一。而这一文化模式,未曾停止,它迅速渗透到了韩国。
到了90年代末,韩国经济崛起,娱乐产业也开始瞄准“大国崛起”。看到日本的成功,韩国将“杰尼斯”的造星流水线引入自己国家,从选人标准到训练体系,从男团运营到粉丝互动,全都照搬了一遍。SM、YG、JYP等娱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逐步建立了封闭式的练习生系统,从初中就开始进行“定向培养”。标准依旧是:长得像女生,动作细腻,性格温柔,舞台上可以撒娇,私下里不出错。
到了2016年,韩国的偶像练习生数量已突破100万。训练内容也非常标准化,不再涉及力量、耐力或责任感的培养,而是妆容技巧、舞台表演、拍照角度的精细教学。他们的目标就是学会如何讨人喜欢,如何“不威胁”。韩国的偶像逐渐演变成一种“无攻击性”的性别混合体——外形中性、动作规矩、语言温柔,仿佛是被训练成的温顺宠物。
这个现象甚至引起了韩国国防部的警觉。数据显示,韩国新兵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,体能测试的通过率跌至72%。志愿兵的报名人数持续下滑。社会开始反思,是否这种偶像文化正在“娘化”青少年?
更为严重的是,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了“反向影响”。资本和平台需要更多偶像,而粉丝经济也不断鼓励普通男孩模仿偶像的行为。那些“跳舞小哥哥”成为男孩们追捧的主流形象,而阳刚、坚毅、责任感这些传统美德反倒被视为“过时”与“老土”。直到2019年,韩国社会才开始出现对“柔化审美”的批评,但此时已经为时过晚,娱乐圈的“饭圈化”早已深入校园,改变已成难事。
如今,这股“去雄化”的风潮也悄然蔓延到中国。很多人误以为,这种现象离中国还很远,但看看国内的综艺节目、选秀节目,便能发现:越来越多的“流量男星”拥有相似的外貌、动作和发型。一开口,不再是“霸气大哥”,而是“软萌”的口气。甚至一些中国娱乐公司直接聘请韩国训练团队,照搬日韩的练习生制度。这种标准化、审美模式化和语言柔化,正在逐渐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。
与此同时,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也在不声不响地推动这一趋势。阳刚、硬朗的视频几乎不被推荐,而“奶萌”“柔弱”的内容则获得了成倍的播放量。平台赚取流量,而少年们却在潜移默化中迷失了方向。
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你穿得像谁、化了什么样的妆,而是:是谁在定义“什么是帅”?是谁在重新塑造“男子汉”的标准?
从娱乐圈到社会认知,再到家庭教育,一个完整的“去雄化”链条正在悄然形成。这不仅仅是时尚问题,更是价值观上的滑坡。美国当初推行“去雄化”的策略,目的是为了“驯服”日本,但如今,它却被自己的文化反噬了。2018年,美国军方和教育系统发出警告:“美国青少年正失去阳刚精神。”五角大楼甚至提出,“男子汉教育要回归”。
他们醒悟了,但日本依旧未觉醒,韩国仍在挣扎,而中国则不能等到“阳刚”一词完全消失,才开始反思这一问题。
我们并不是反对审美的多样性,而是反对“资本主导的审美独裁”。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像硬汉,但也不应当每个人都只能是“奶狗”。阳刚精神并不等于暴力或冷酷,而是责任感、担当精神、挺身而出的勇气。如果我们不能坚守这一点,未来的男孩们不仅会在审美的洪流中迷失,更可能在社会中被淘汰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