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把玩具捡起来”——孩子乖乖照做;“我们去洗手吃饭”——他牵着你的手就走。可无论怎么引导,2岁的朵朵就是不肯开口说话,急得妈妈每天对着育儿书焦虑:“听力没问题,也能听懂指令,怎么就不肯说呢?”
在早教中心的家长沙龙上,这个问题总能引发一片共鸣。其实,孩子“听得懂却不说话”,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被称为“语言沉默期”,是很多孩子必经的阶段。就像学走路前要先爬很久,语言表达也需要“输入积累”的过程,有的孩子快,有的孩子慢,未必是异常。
儿童语言治疗师王医生曾分享过一组数据:约20%的孩子会经历1-6个月的沉默期,尤其在1.5-2.5岁这个阶段。他们并非不会说,而是在“暗中练习”——大脑里正在把听到的词汇、句子归类整理,像搭积木一样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,确认“说出来不会错”才肯开口。
但家长的3种做法,可能会让孩子更“懒得说”:
• 过度“翻译”:孩子手指水杯,立刻递过去,不给开口机会;
展开剩余68%• 强迫表达:拿着卡片硬逼“说‘苹果’,不说不给吃”;
• 频繁比较:“你看弟弟都会背诗了,你怎么连‘妈妈’都不说?”
这些行为会让孩子觉得“不说也能被理解”“说错了会被批评”,反而压制了表达欲。
想要帮孩子打破沉默期,关键是创造“想说、敢说、觉得说出来有趣”的环境,试试这三个方法:
1. 给“表达”留个“缓冲带”
带孩子玩时,故意“慢半拍”。比如他指着绘本要翻页,别急着动手,笑着说:“你想翻这一页对吗?用嘴巴告诉妈妈‘翻’好不好?”如果孩子没反应,就安静等10秒——这是孩子组织语言的“黄金反应时间”。朋友家的孩子曾沉默到2岁3个月,用这个方法后,某天突然指着香蕉说“要”,从此语言爆发式增长。
2. 把语言变成“游戏”,而非“任务”
别用“跟我学”的方式训练,换成“玩着说”。搭积木时说:“这块红色的放哪里呀?是当屋顶,还是当大门?”吃鸡蛋时说:“你看蛋黄圆圆的,像不像小太阳?要不要咬一口‘太阳’?”当语言和快乐体验绑定,孩子会觉得“说话是件好玩的事”。
3. 接住“不完美表达”,及时给正反馈
如果孩子含糊地说“水…水”,哪怕发音不清,也要惊喜地回应:“宝宝会说‘水’啦!对,我们要喝水,妈妈这就去倒!”这种被肯定的成就感,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表达欲。相反,纠正“发音不对”“说完整”,会让孩子害怕出错,更不敢说。
需要警惕的是,如果孩子超过2.5岁,仍完全不会说单字(如“饭”“抱”),或无法用“手势+单音”组合表达需求(比如只会哭闹,不会指认物品),建议找儿童语言门诊评估,排除听力、口腔肌肉发育等问题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“语言节奏”,就像花开有早有晚。与其盯着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焦虑,不如多些耐心:陪他读绘本时多问一句“你觉得小熊接下来会做什么呀”,玩玩具时多说一句“你搭的这个像城堡,对吗”。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互动,都在帮他攒足开口的勇气。
也许某天早上,孩子醒来突然扑进你怀里,用还不清晰的声音说“妈妈,抱”——那一瞬间,所有的等待都值得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